據統計,現時接近兩成半住院長者患有壓瘡問題,身患多種慢性疾病或需要長期臥床的長者更是高危一族。壓瘡一旦處理不當被細菌感染,更有機會危及生命,因此照顧者能提供正確的壓瘡護理方法,及為患者補充足夠營養至關重要。
壓瘡是指在骨頭突出的部位發生的皮膚潰瘍。當這些位置長期受壓,微細血管的血液循環受阻時,受壓部位便不能獲得足夠的營養,造成局部皮膚組織損傷,即壓瘡。
容易產生壓瘡之人士包括:
- 行動不便,體弱或長期臥床
- 大小便失禁
- 過瘦或過胖
壓瘡常見的位置:
壓瘡成因:
- 年紀大使皮膚彈性差
- 癱瘓病者長期不動,尤其下半身腰椎、脊椎受傷
- 身體瘦弱人士因體內缺少脂肪保護而容易受擠壓
- 患處周邊組織血液循環不良
- 局部皮膚潮濕問題,使組織變得脆弱,如大小便失禁所引致
- 營養不充足,使皮膚組織修復能力差
壓瘡演變等級
第一級:皮膚發紅、完整無破損
第二級:皮膚出現破皮、水泡,疼痛感最強
第三級:見到脂肪層和軟組織
第四級:患處呈黃或黑色,見到筋、骨
此外, 長者姿勢是否正確有著莫大關係。多認識護理技巧,並定時為長者轉換姿勢,不單可以協助長者維持筋肌正常功能,幫助促進其肢體血液循環,有助減少此類併發症。
減低皮膚受壓的方法
-
- 保持正確的姿勢,儘量避免骨凸出的部位受壓。
-
- 勤於變換姿勢,最少每兩小時便要轉換
-
- 扶抱或轉移病人時,避免他們的身體與床鋪發生磨擦和碰撞。
-
- 選擇適合的座椅,如果長者上肢強壯,可鼓勵他們每坐三十分鐘便用雙手支撐起身體十秒,以減少坐骨產生壓瘡的機會。
-
- 考慮使用各種型式的減壓輔助器具(請向醫務人員查詢)
-
- 保持衣服,床單被鋪清潔、整齊及乾爽。
-
- 避免重物如過重的被鋪或暖水袋等壓於肢體上。
-
- 避免傷口包紮過緊。
-
- 護老者應避免留長指甲或佩戴飾物,以免弄傷長者的皮膚。
皮膚護理
-
- 保持長者皮膚清潔衞生;替失禁長者勤換尿片,以減低皮膚受感染的機會。
-
- 細心觀察長者之皮膚健康狀況,如發現有早期壓瘡的跡象,便應儘速治療。
攝取均衡營養
-
- 多進食有營養,高蛋白質的食品如肉、蛋、奶類和豆類,以保持皮膚健康。
營養不良是形成壓瘡的一大因素,需要持續適量攝取營養素,才有效幫助傷口癒合。
熱量 — 熱量不足,加重蛋白質流失
蛋白質 — 可生成及修補細胞組織
液體 — 補充傷口的水分流失
氨基酸 — 有助膠原蛋白合成,以舒張血管
維他命、礦物質 — 有助膠原蛋白合成;抗氧化功能以保護表皮,使不易受細菌侵害